总第5期 “滴滴出行”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合规解读
7月4日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这是国家首次对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本期前沿对事件所涉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解读,并为企业释明如何整改、如何重新申请上架等问题,提供相关合规建议。
- “滴滴出行”遭遇“二连击”,互联网企业的启示与紧急应对之策 【吴卫明,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一、步步升级---网络安全无小事
1、第一击: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2日晚,中国网信网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2、第二击: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下架
7月4日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内容如下: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二、追本溯源---两次公告/通报所涉法律事由
1、两次公告/通报多维度对比分析
2、7月2日公告所涉事由的法律解读
(1)《国家安全法》层面的解读
核心词条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核心词条之二: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
核心词条之三: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
(2)《网络安全法》层面的解读
核心词条之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核心词条之二:国家安全审查
核心词条之三:个人信息与重要数据境出境限制
3、7月4日通报所涉事由的法律解读
核心词条之一:合法、正当、必要
核心词条之二:公开、明示、同意
核心词条之三:依法依约处理
核心词条之四:不得非法提供
三、答疑解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关系
四、避免踩雷---互联网企业如何应对
1、尽快启动评估/预先评估
2、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意识
3、合规不仅是技术,更是宏观策略与架构
4、建立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风险评估长效机制
- “滴滴出行”被审查,从网络安全审查第一案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适用与合规应对 【吴卫明、吴纯佩,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第一部分:事件背景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发布以来的首次审查行动。
“滴滴出行”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新用户注册被叫停,股价开盘跌逾10%
第二部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适用与制度构建
一、 制度价值目标与“新网络安全观”
二、 审查对象的判断维度
三、 审查主体全面覆盖
四、 “多样、可控”新理念
五、 不同主体面的合规策略选择
第三部分:其他相关制度的延申简介
与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协同建立的其他国家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数据安全审查制度
2、重要数据分类分级、出境安全评估及管理制度
- App合规系列——企业如何对应App整改下架(上) 【杨锦文、高健、李圆圆,君合律师事务所】
一 App的哪些违规行为可能会被通报?
(一)被通报的App数量分析
(二)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类别分析
(三)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数量分析
(四)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数量分析
(五)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数量分析
二 App的哪些违规行为可能导致下架?
(一)下架数量
(二)下架原因
- App合规系列——企业如何对应App整改下架(下) 【杨锦文、高健、李圆圆,君合律师事务所】
一、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
二、哪类企业被监管?
三、企业应当如何整改?
四、企业将被采取哪些监管措施?
五、合规建议
- 关于滴滴出行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你最想知道的八个问题 【宋海新、彭凯、周晨黠,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Q1 网络安全审查是什么?
Q2 滴滴出行被审查的法律依据?
Q3 滴滴出行被审查的可能原因?
Q4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是谁?
Q5 网络安全审查主要审查哪些内容?
Q6 网络安全审查程序如何?
Q7 等待滴滴出行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Q8 滴滴出行被审查会是个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