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1期 “清朗”行动下的涉算法型互联网企业合规应对
自2016年起,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代号为"清朗"的中国互联网专项行动,时至今日已开展多年。根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将持续至2022年12月初。本次专项行动为“清朗”系列行动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组织自查自纠、开展现场检查、督促算法备案、压实主体责任、限期问题整改五个方面工作。本期专题聚焦此次“清朗”行动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简称“《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梳理内容推荐算法应用的类型和治理总体框架与手段,并结合监管要点实务,帮助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进一步理清法规重要内容及合规关注点。
- 关于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 [王艺、时萧楠、虞晨、余灏,植德律师事务所]
一、开展专项行动的背景
二、算法推荐技术滥用的表现形式
《通知》中明确各地网信办指导互联网企业对照《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算法应用情况。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本《通知》时,应注意《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提及的算法推荐技术类型。经梳理,算法推荐技术滥用的常见场景、参考案例、相关规定请见下表:三、监管要点
我们认为,根据《通知》及网信办相关动态,本次算法综合治理监管部门将主要采取如下手段:
1、根据网民投诉举报线索进行查处2、督促企业履行算法备案义务
3、开展现场检查
四、风险防控与合规建议:如何做好算法治理
随着算法综合治理行动的开展,违规利用算法的行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监管执法重点。因此对现有算法应用进行治理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对于做好算法治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识别
做好算法治理的首要步骤即为识别自身使用的算法技术类型、自身提供的服务的类型,以判断是否适用《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在境内应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为此,企业需要识别自身算法类型是否属于前述五大类算法,自身服务是否属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自身是否属于应备案的主体,进而为明确应履行的合规义务奠定基础。
2、自查
在正确识别自身算法及服务情况的前提下,企业需要对照《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义务履行情况进行自查。对于存在差距的部分,结合业务实际和监管关注重点,制定合规整改方案,逐步落实相关合规义务。
3、全覆盖的算法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合规建议
由于算法在互联网企业产品流程中无处不在,如何才能在全方位的算法覆盖下,依据《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建立体系化的算法治理体系,是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关注的问题。结合《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规定的相关制度,以及本次行动的治理重点,我们向利用算法推荐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各类互联网企业提出如下合规建议:
- “清朗”行动下的涉算法型互联网企业合规动作探讨 [郑积烽、李迅,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一、关于自查自纠
根据“清朗”行动的通知,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当针对《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其第二条对于自查自纠的适用主体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均属于《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调整的范畴。同时,该规定还对算法推荐技术本身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精选排序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均属于算法推荐技术。据此,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对于出行酒店的价格排序类软件、饮食评分类软件、各类榜单热搜类软件、游记/分享日志类软件、短视频平台软件等均落入《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定义的范畴。我们建议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场景,分析是否属于《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调整场景下的互联网企业。
若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场景或所提供的服务被认定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对互联网企业的要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举例来讲,《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出了系列制度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算法机制机理审核制度、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要求。同时,《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也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管理方式作出了对应规定内容,如第十条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管理,完善计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和用户标签管理规则”等等。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对照《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要求逐一进行排查梳理或委任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合规专项梳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并且保留所有涉及的自查自纠动作过程文件以便主管部门核查。
二、关于算法备案
“清朗”行动通知中重点强调尽快督促企业完成算法应用情况梳理,开展算法备案信息填报工作。我们认为算法备案的主要应当聚焦在谁需要备案、如何备案,以及备案的内容为何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何种企业需要进行算法备案(二)企业如何进行算法备案
(三)哪些内容需要备案
三、关于主体责任
《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在多处均涉及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问题的探讨。《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安全评估监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制定并公开算法推荐服务相关规则,配备与算法推荐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从“清朗”行动的发文中也可以看出,核查重点在于“督促企业配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算法安全治理机构和专门人员,建立完善算法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利用算法服务正能量传播、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工作,监测算法滥用乱象,防范算法安全风险。”我们认为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设立算法安全专职机构(二)设立算法安全管理制度
- 网信办开展清朗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敦促企业开展算法治理合规工作 [薛颖、吕沛、王玉璇,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
一、引言
二、算法治理监管发展脉络及重点提示
(一)算法治理监管发展脉络(二)算法治理监管要求重点提示
(三)相关法律责任
《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五章规定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虽然行政处罚中的罚款上限并不高,但应注意的是,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可能面临被责令暂停信息更新、撤销算法备案、严重时甚至可能被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同时可能面临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事、刑事责任,影响业务正常稳健开展。实践中,已经出现涉及“大数据杀熟”行为、算法推荐技术的民事纠纷案件,值得持续关注。
相关案例:三、企业风险防控及合规工作建议
算法推荐技术已在多行业多场景中有广泛应用,了解熟悉监管要求、提前评估风险、构建合规体系,将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都需要关注和推进的工作。
综合《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此次清朗行动工作重点,特此提示建议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企业从以下方面着手,快速排查风险,开展合规工作:
(一)将主流价值导向和科技伦理治理融入算法开发工作中,坚守底线思维(二)完善配套公告公示体系,提升算法透明性和可解释性
(三)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人员安全合规认识,积极开展自查自纠
(四)相关企业重点推进安全评估和算法备案工作
(五)着手建立完善企业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合规体系
(六)保障用户权益,落实特殊群体权益保护
为充分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以及特殊主体的特殊权益,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严格落实《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提出的告知、公示、说明影响、禁止算法歧视、保障用户救济权等要求,并加强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接受工作调度服务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具体而言,关于第16条规定的“显著”告知方式如何实现,汽车行业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可以参照《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第7条的规定,通过用户手册、车载显示面板、语音、汽车使用相关应用程序等显著方式进行告知,其他类型的企业可以选择性参考。为落实第17条第3款要求的“重大影响”依法说明的义务,企业可以参考GB/T39335-2020《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中的四个维度进行考虑,如所提供的算法推荐服务涉及“限制个人自主决定权”“引发差别性待遇”“个人名誉受损或遭受精神压力”“人身财产受损”等影响,则需要按照第17条第3款的内容向用户进行说明,并承担相应责任。
在特殊对象的保护方面:
- 内容推荐算法应用的治理框架与关注点 [陈沛、王筱东,环球律师事务所]
一、什么是算法推荐技术?
算法本身是一种将输入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步骤进行计算、处理,并将结果输出的计算方法。例如,我们在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一段时间后,发现系统自动推荐的内容越来越符合我们的喜好,使用体验越来越“顺手”,这便是“个性化推荐”这类算法的功劳。短视频软件将我们的浏览信息、点赞信息、评论信息等数据通过预先设定好的算法进行分析,据此输出我们的“画像”或为我们打上“标签”,并基于画像或标签向我们推荐更符合我们喜好的信息内容。换句话说,软件通过算法分析,将会更“懂”我们。
二、为什么法律特别关注算法推荐
随着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提供方将预置算法的SDK或应用程序提供给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使用,这使得算法推荐深入到形形色色的商业场景中,有着广泛和多层级的受众。由于算法推荐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群能够接触到什么样的互联网内容,以及用户所能接触到的互联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不对算法推荐机制或者推荐的内容进行审查,排除算法推荐机制造成的歧视与偏见,屏蔽违法和不良信息,可能会对用户的各项合法权利造成侵害,对正常的市场秩序、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也将产生重大破坏。
三、我国内容推荐算法应用的治理总体框架与手段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生效,该管理规定为内容推荐算法应用治理提出了专门化方案,对算法推荐技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制,就此翻开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算法合规的新篇章。
在《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出台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并没有针对内容推荐算法应用进行较为系统性的规制,仅有部分法律法规从自身调整对象出发,通过零散的条文对于内容推荐算法进行了规范。《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作为首部聚焦内容推荐算法应用治理的部门规章,对算法推荐服务建章立制,为监管提供了专项法律基础。
(一)互联网内容监管(二)个人信息权益保护
(三)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四)消费者保护与价格监管
四、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算法合规要点
《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于此前已有的部分合规要求进行了重申或细化,例如保障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建立优化行权机制,禁止“大数据杀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同时,《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也对使用内容推荐算法应用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包括调整监管主体,建立算法分类分级制度,针对特殊主体的算法保护,互联网信息内容审核,算法评估与备案,用户标签管理规则等。
我们建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出台后,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算法定价还能不能做(二)算法透明如何落地
1、主动披露还是被动披露2、应当披露哪些内容?详细到什么程度
3、“对用户权益造成重大影响”应如何理解
(三)算法评估与备案怎么做
在算法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使用算法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提出了不同的评估与备案要求:(四)哪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要采取额外合规措施
●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