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1期 2023年金融行业合规风险报告
在律商法律信息产品中,行政处罚数量已经突破3600万了。无论查企业还是查个人,查北京还是查广东,律商愿意做您合规之路的小助手!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构了金融监管框架,10月起,“一行一会一局”“三定”方案先后发布,金融监管部门职责调整正式落地。在这一年,金融领域也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文件,以下为部分文件清单:
发布时间 | 发布机关 | 文件名称 | 生效时间 |
2023年1月13日 | 证监会 | 《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 | 2023年2月28日 |
2023年2月10日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 |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 2023年7月1日 |
2023年2月24日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 《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 | 2023年5月1日 |
2023年2月27日 | 证监会 | 《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 2023年5月1日 |
2023年3月20日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 | 2023年6月1日 |
2023年7月3日 | 国务院 |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 2023年9月1日 |
2023年7月10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 2023年8月11日 |
2023年8月1日 | 证监会 |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 | 2023年9月4日 |
2023年9月20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 2024年3月1日 |
2023年9月24日 | 国务院 | 《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2023年9月25日 |
2023年9月28日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 《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 | 2023年9月28日 |
2023年10月7日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 | 2024年1月1日 |
2023年10月9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 2023年11月10日 |
2023年11月1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 2024年1月1日 |
2023年12月9日 | 国务院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 | 2024年5月1日 |
2023年12月27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 2024年7月1日 |
2023年12月29日 | 国家外汇管理局 | 《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 | 2024年1月1日 |
2023年金融监管充分践行了监管要求中的“长牙带刺”、有棱有角。随着金融监管部门架构的调整和完善,在监管机构层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设立稽查总队,作为直属行政机构,负责相关案件的调查、取证;在法律规定层面,证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的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均大幅度提高处罚金额并拓宽了执法场景;在具体执法层面,“巨额罚单”、“顶格罚单”,在2023年也明显增多。
立足律商3600万份行政处罚信息,我们借助律商产品中的风险事件库工具、罚易查和保监处罚工具对2023年金融领域的行政处罚进行了全面分析[1]。2023年金融行业(含证券、银行、保险等)处罚数量约为1.5万件,较2022年总量有所提升。其中,保险行业涉及4000多件,银行业涉及6800多件。银行业和保险业仍是监管的重点行业。处罚机构来看,金管局及其派出机构开出4400余份罚单,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开出3909份罚单,央行则开出1523份罚单。
从处罚发布机构所在地域来看,山东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三个省份监管最为广泛,做出的处罚占比分别达到8.7%、7.9%和6.9%。
处罚措施方面,从全国范围看,违规行为多被处以“罚款”,10,135件罚单涉及罚款,“警告”和“责令改正”占比紧随其后,分别占34%和5%。
2023年,银保监机构和金融监管局共针对保险机构开出2987份罚单,相比2022年,处罚总量提升了21%。其中,财产保险公司700份,人身保险公司557份,针对个人的罚单高达1925份,占比高达64%。56%的处罚涉及罚款,72%以上的违规主体面临两种及以上的处罚。
在地域分布方面,2023年罚单数量处于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新疆、江苏和安徽。其中,山东罚单数量高达409份,处罚总金额超3000万。
在处罚事由方面,“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相关罚单最多,总共818份,处罚金额高达9627万元,“经营或销售资质违规”和“给予合同外利益”则也是合规高发风险点,罚单数量分别为515份和423份。
在处罚对象方面,2023年监管部门对财产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开出的罚单数量高于人身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的罚单数为700份,处罚总金额超过一亿元;涉及财产险公司人员的罚单数为844份,处罚总金额超过3000万。
2023年,银保监机构和金融监管局共针对银行机构开出3394份罚单,50%以上的处罚涉及罚款。
在地域分布方面,2023年罚单数量处于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湖南、新疆、山东、内蒙古和云南。其中,湖南罚单数量高达316份,处罚总金额超3800万。而浙江省的罚金总额则是地方级监管机构中最高,接近1亿元。
具体到监管机构,出具罚单最多的5家处罚机构分别是上海监管局、山西监管局、赤峰监管分局、山东监管局和黑龙江监管局,而出具罚金最高的分别是总局、重庆监管局、北京监管局、上海监管局和山西监管局。
在处罚事由方面,“个人管理责任或经办人责任”相关罚单最多,总共1664份,“贷款业务”和“审慎经营规则”则也是合规高发风险点,罚单数量分别为1439份和644份。
在处罚对象方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村镇银行、农信社、外资银行,监管也坚持落到实处双线问责,在问责直接责任人的同时,对管理不到位的相关人士进行警告、罚款、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的处罚。
2023年银行业千万级罚单超20张,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渤海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收到千万级罚单,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收到亿级罚单。大额罚单违法违规事实覆盖贷款发放、贷款流向、高管准入、信息系统等方面。
处罚时间 | 处罚机构 | 违规主体 | 处罚事由 | 处罚措施 |
2023年 2月16日 |
银保监会 | 中国民生银行 | 1.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 2.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3.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银承保证金 4.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定期存款并滚动办理质押贷款 5.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本行理财产品 6.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不真实 7.未对集团客户、法人企业与企业关系人进行统一授信 8.向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转嫁抵押登记费 9.向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转嫁抵押评估费 10.向小微企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费 11.中长期贷款违规重组且贷款分类不实 12.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审议 13.大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违规办理业务 14.信贷档案丢失,贷后管理存在重大漏洞 |
对民生银行总行罚款667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2万元,对民生银行分支机构罚款2300万元,共计罚款897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2万元。 |
2023年 2月16日 |
银保监会 | 中国建设银行 | 1.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管规定不符 2.监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或未充分整改 3.向检查组提供企业出具的虚假证明材料 4.未按规定及时报送案件信息 5.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 6.贷款审查严重不尽职,违规办理虚假按揭贷款 7.违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 8.违规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融资,后期以流动资金贷款承接前期融资 9.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公司 10.违反产业政策为“两高一剩”企业提供融资 11.小微企业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企业划型不准确,将大中型企业纳入小微企业统计 12.小微快贷业务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13.违规收取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费用 14.违规借贷搭售理财产品 15.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资金违规归集使用 16.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17.违规发放贷款掩盖风险 18.违规变相突破单一法人客户授信额度限制 19.搭桥贷款业务不合规 20.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21.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22.并购贷款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23.个人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24.理财业务风险隔离不符合监管规定 25.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不合规 26.违规通过理财业务实现不良资产虚假出表 27.违规虚增资本 28.面向一般个人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不符合规定,违规投资权益类资产 29.理财产品信息登记不及时,部分产品未登记底层资产 30.理财业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 31.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超过监管比例要求 32.同业投资业务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33.债券投资业务未准确计量风险,个别债券风险加权资产计提比例低于监管要求 34.串用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掩盖信用风险 35.贴现资金违规回流出票人 36.违规向委托贷款借款人收取手续费 37.对信用卡业务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不力导致频繁套现 38.银行集团并表统一授信管理流于形式 |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19891.5626万元。其中,总行7341.5626万元,分支机构12550万元 |
2023年 6月20日 |
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 |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 1.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未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 2.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资金收付; 3.违反规定办理结汇、售汇业务; 4.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 5.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 |
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691616.40元人民币,并处271万元人民币罚款 |
2023年 7月7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包括:存在引人误解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未向部分客户群体明示还款要求;未按规定处理部分消费者个人信息。 二是违规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包括:违规参与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业务;违规参与销售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存款产品。 |
没收违法所得112977.62万元,罚款263270.44万元,罚没合计376248.06万元 |
2023年 7月7日 |
中国人民银行 |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1.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 2.违反清算管理规定; 3.违反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规定; 4.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5.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 6.违反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管理规定; 7.违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 |
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3091.414113万元,罚款223115.389033万元 |
2023年 7月7日 |
中国人民银行 |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 | 1.违反机构管理规定; 2.违反商户管理规定; 3.违反清算管理规定; 4.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 5.其他危及支付机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危害支付服务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6.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7.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8.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 9.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 10.违反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管理规定; 11.违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 |
警告,没收违法所得56612.388789万元,罚款242677.827882万元 |
2023年 7月7日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1.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2.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3.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 |
罚款464万元 |
2023年 9月22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 | 雪松国际信托 | 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及接受地方政府承诺函担保;违规接受政府承诺函担保;向开发商资质不达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财务管理存在重大风险,调拨固有资金供大股东使用未如实记账;部分固有资产未计提减值准备;薪酬管理不合规;信托项目成立不审慎;投后管理不尽职,导致信托资金被挪用;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信托项目管理不尽职,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违规向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融资;重大关联交易管理不尽职;信托计划投前调查不到位,导致信托财产受到损失 | 罚款690万元 |
2023年 11月16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中国农业银行 | 1.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2.贷款受托支付问题整改不到位 3.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 4.个别精准扶贫贷款被挪用 5.不良资产转让流程问题整改不到位 6.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 7.贷款资金转存银承汇票保证金问题整改不到位 8.个人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整改不到位 9.审计人员配备不足问题未整改 10.非现场数据报送不准确,整改不到位 11.人员内部问责不到位 12.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13.个人贷款管理不到位,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 |
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2710.9738万元。其中,总行570.9738万元,分支机构2140万元 |
2023年 12月28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中国银行 | 1.部分重要信息系统识别不全面,灾备建设和灾难恢复能力不符合监管要求 2.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未向监管部门报告,且投产及变更长期不规范引发重要信息系统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 3.信息系统运行风险识别不到位、处置不及时,引发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4.监管意见整改落实不到位,引发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5.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审慎 6.网络安全域未开展安全评估,网络架构重大变更未开展风险评估且未向监管部门报告 7.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定级不准确,导致未按监管要求上报 8.迟报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9.错报漏报监管标准化(EAST)数据 |
罚款430万元 |
2023年 12月29日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中信银行 | 1.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应认定未认定,相关系统未建灾备或灾难恢复能力不符合监管要求 2.同城数据中心长期存在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未得到整改 3.对外包数据中心的准入前尽职调查和日常管理不符合监管要求,部分数据中心存在风险隐患 4.数据中心机房演练流于形式,部分演练为虚假演练,实际未开展 5.数据中心重大变更事项未向监管部门报告 10.运营中断事件报告不符合监管要求 |
罚款400万 |
免责声明:此报告的内容仅供推荐阅读与参考之目的,其内容不得依赖或解释为本报告作者单位的法律意见或观点。本报告作者单位及其个人、代理人对使用此报告中所包含信息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负有任何注意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