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律商网注]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皖政[2017]59号),此文件已失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皖政[2006]129号

2006年12月30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安徽制造业发展状况

  (一)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安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1.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54亿元,年均增长23.3%。汽车、家电、钢铁、水泥、电解铜、橡塑制品、机制纸及纸板等重点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10.1万元/人/年,净资产利润率10.2%,分别比2000年提高2.37倍和5.9个百分点。

  2.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省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153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6.6%,分别比“九五”增长2.18倍和12.5个百分点。奇瑞、江汽、华菱汽车,海螺水泥,马钢薄板,丰原农产品加工,铜陵有色电解铜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结构调整明显改善。一是主导产业加速成长,支撑作用突出。以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为特色、优势的装备制造业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力量,成为安徽最具成长潜力的产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增强,煤化工、石油化工、橡塑制品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尤其是燃料乙醇、生物乙烯等生物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二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全省轿车占汽车比重达到50%,钢材板带比30%,铜加工率12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5%以上,无结头纱比重53%,分别比2000年提高50、10、90、55和25个百分点。三是大企业快速崛起。2005年,马钢等6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奇瑞等4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一批骨干企业的产销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4.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我省制造业的骨干力量,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比重达48.5%。全省制造业上市公司38户,发行股票42只,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262.7亿元。一批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初具雏形,经济内生动力快速增强。200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三资企业达469个,比2000年增加226个。马钢、奇瑞等骨干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产品出口不断增长,2005年全省完成出口交货值比2000年增长1.1倍,其中家电、汽车及零配件、船舶、叉车等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分别突破10亿美元大关。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安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2005年全省工业化率仅为3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21.5%,远低于发达省市30%以上的水平。2005年全省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7位,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6%。

  2.结构层次较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及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于40%,特别是有效支撑制造业持续发展、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行业、骨干企业相对不足。各产业、企业间有效整合不够,行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链条不长,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3.增长方式粗放。制造业粗放型增长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05年,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标煤3.13吨,全部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水369立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8%、118.3%;劳动生产率9.56万元/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

  4.发展不平衡。2005年,合肥和马芜铜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59.4%,对全省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3%。皖北地区制造业主要以资源初级加工业为主,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全省14.5%。县域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2005年以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9%。

  二、“十一五”时期安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深化。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制造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大企业快速成长,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中心城市支撑和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集群化态势凸现;自主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十一五”时期安徽制造业发展既有很多有利因素,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需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力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既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又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内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发展态势,制造业产品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迎来了加速发展、结构调整的机遇;安徽制造业发展拥有较好的基础,汽车、家电、冶金、建材、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具有一定优势,"861"行动计划的投入能量进一步释放,“十一五”时期是安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国内外大公司垄断市场和核心技术、主导控制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剧;我国产业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凸现。周边落后省份又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安徽制造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强,加快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
请先同意《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