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商网注]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皖政[2017]59号),此文件已失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6]132号
2006年12月3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回顾
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综合交通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达深度大幅提高,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点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加快形成,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综合交通线路81801公里,比2000年增加8674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58.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6.2公里。建成合肥-西安铁路、宣杭铁路复线、京沪铁路淮河复线大桥、青芦铁路支线,基本完成漯阜铁路改造,动工建设合宁、合武客运铁路专线和铜九铁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308公里, 比2000年增加145公里,复线化率46.8%;建成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徐州、庐江-铜陵、黄山-杭州、芜湖-宣城、蚌埠-明光高速公路和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合徐公路淮南连接线、合界公路合肥连接线、芜湖长江大桥南岸公路立交,完成合肥-南京、合肥-芜湖高速公路改造,新建、改造国道、省道和重要县道58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807公里,比2000年增长11.4%,其中高速公路1501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616公里,拥有各类生产性港口泊位1328个、吞吐能力2亿吨,分别比2000年增加211个和1.3亿吨;完成空军蚌埠机场迁建、黄山机场扩建,实施合肥机场跑道改造,主要机场适航条件得到改善;全省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建成西气东输安徽段主管道和合肥、蚌埠、淮南、滁州、芜湖等支管道,开工建设齐鲁一宿州、安庆一合肥成品油管道和仪征一安庆一长岭原油管道,全省运输管道达到1070公里。“十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26.3亿元,其中铁路53.3亿元、公路690亿元、水运13.2亿元、民航6.3亿元、管道63.5亿元。
(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干线铁路连续提速,京沪铁路安徽段实施电气化改造,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投入建设;全省二级以上公路比重由2000年的11.7%提高到15.8%,其中高速公路增加2.2倍,并实现电子监控、收费联网和计重收费;沿江集装箱和大型煤炭专用码头发展加快,一些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公路客运站和铁路枢纽开始投入运营。
运输装备方面:铁路运输全面使用内燃机车,主要干线铁路开通高档空调旅客列车;公路客车技术性能和舒适度普遍提高,中高档客车比上升到12.3%,厢式和专用重载货运汽车快速发展,专用货车比2000年增加3倍;沿江部分港口煤炭、矿石、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专业装卸设备逐步使用;内河船舶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船型标准化和航运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启动;民用航空运输使用国际通用机型,主要机场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安检消防、运输服务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运输结构方面:2005年与2000年相比,铁路在货运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57.5%下降到56.4%,公路由25.5%上升到27.0%,水运、航空分别保持在16%和0.02%左右的份额;铁路在客运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38%下降到37.3%,公路由58.5%上升到59.7%,水运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仅为0.04%,航空客运周转量由2.8%上升到3.0%。
(三)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安排建设县到乡公路15500公里,乡到村公路4000公里,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0.8亿元,其中国家投入26.8亿元、省投入24亿元。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技术条件和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皖政[2017]59号),此文件已失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6]132号
2006年12月3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回顾
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综合交通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达深度大幅提高,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点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加快形成,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综合交通线路81801公里,比2000年增加8674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58.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6.2公里。建成合肥-西安铁路、宣杭铁路复线、京沪铁路淮河复线大桥、青芦铁路支线,基本完成漯阜铁路改造,动工建设合宁、合武客运铁路专线和铜九铁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308公里, 比2000年增加145公里,复线化率46.8%;建成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徐州、庐江-铜陵、黄山-杭州、芜湖-宣城、蚌埠-明光高速公路和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合徐公路淮南连接线、合界公路合肥连接线、芜湖长江大桥南岸公路立交,完成合肥-南京、合肥-芜湖高速公路改造,新建、改造国道、省道和重要县道58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807公里,比2000年增长11.4%,其中高速公路1501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616公里,拥有各类生产性港口泊位1328个、吞吐能力2亿吨,分别比2000年增加211个和1.3亿吨;完成空军蚌埠机场迁建、黄山机场扩建,实施合肥机场跑道改造,主要机场适航条件得到改善;全省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建成西气东输安徽段主管道和合肥、蚌埠、淮南、滁州、芜湖等支管道,开工建设齐鲁一宿州、安庆一合肥成品油管道和仪征一安庆一长岭原油管道,全省运输管道达到1070公里。“十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26.3亿元,其中铁路53.3亿元、公路690亿元、水运13.2亿元、民航6.3亿元、管道63.5亿元。
(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干线铁路连续提速,京沪铁路安徽段实施电气化改造,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投入建设;全省二级以上公路比重由2000年的11.7%提高到15.8%,其中高速公路增加2.2倍,并实现电子监控、收费联网和计重收费;沿江集装箱和大型煤炭专用码头发展加快,一些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公路客运站和铁路枢纽开始投入运营。
运输装备方面:铁路运输全面使用内燃机车,主要干线铁路开通高档空调旅客列车;公路客车技术性能和舒适度普遍提高,中高档客车比上升到12.3%,厢式和专用重载货运汽车快速发展,专用货车比2000年增加3倍;沿江部分港口煤炭、矿石、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专业装卸设备逐步使用;内河船舶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船型标准化和航运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启动;民用航空运输使用国际通用机型,主要机场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安检消防、运输服务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运输结构方面:2005年与2000年相比,铁路在货运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57.5%下降到56.4%,公路由25.5%上升到27.0%,水运、航空分别保持在16%和0.02%左右的份额;铁路在客运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38%下降到37.3%,公路由58.5%上升到59.7%,水运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仅为0.04%,航空客运周转量由2.8%上升到3.0%。
(三)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安排建设县到乡公路15500公里,乡到村公路4000公里,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0.8亿元,其中国家投入26.8亿元、省投入24亿元。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技术条件和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