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商网注]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皖政[2017]59号),此文件已失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6]61号
2006年8月24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沿江城市群发展步伐,对于推进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沿江城市群发展。1990年7月,作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1995年、1996年、2002年和2005年先后四次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动沿江城市群发展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沿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优势,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规划范围与1995年规划相同,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包含市区及全椒、来安、天长)8市及所辖29县(市),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3%;2005年末人口2120.3万,占32.5%;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42.1%.其中,马芜铜宜4市以占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规划纲要重点明确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任务,提出产业、城镇、岸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与布局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规划纲要是推动沿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基础条件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沿江城市群紧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长江黄金水道,京沪、沿江、宣杭等多条干线铁路,合宁、沪蓉、蚌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群与长三角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联结广大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纽带。
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沿江城市群拥有近800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充沛,年均水资源总量400亿立方米,人均近2000立方米/年。铁、铜、硫及石灰石等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十分适宜人居。政府服务意识较强,社会安定,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基本形成。
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要素成本低廉。沿江城市群工业化水平较高,冶金、汽车、建材、家电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奇瑞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高且成本低,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综合商务成本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
沿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综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全省发展的贡献还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中心,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境外开放水平较低;思想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也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沿江城市群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沿江城市群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在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崛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沿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
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加快;沿海地区受产业结构升级、商务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产业也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势头。沿江城市群区位优越,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上具有良好的条件。
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的加大,沿江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沿海和沿江各省都明确将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沿江城市群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和生态压力将越来越大。
第三节总体思路“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基本取向,以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两岸联动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长江流域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全省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
加快沿江城市群发展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在开发路径上,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发挥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长三角和国外的产业转移。同时加快市域之间的开放力度,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发展。
--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发展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紧紧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的机遇,大力发展重化I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同时充分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生产成本,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地。
--在开发重点上,突出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继续抓好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把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突出位置,特别要加强对适宜布局工业企业的岸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构筑沿江产业密集带提供条件。
--在区域布局上,加快推动跨江合作和联动发展。在进一步加强马芜铜宜开发的同时,把跨江联动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加快和县、无为、庐江、枞阳和东至大渡口地区的开发步伐,拓展马芜铜宜发展空间,解决沿江城市群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总量偏小等问题,构筑沿江统筹发展经济带。
第四节战略定位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沿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在推动安徽展中发挥脊梁作用,带动和促进全省奋力崛起。
--全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i角、接轨国际的开放型经济区域。
--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把握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充分发挥临江通海、环境容量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壮大冶金、建材等现有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化I等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第五节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要素,加快构筑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两带一群两网”的经济体系。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财政收入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马芜铜宜4市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财政收入420亿元,年均增长19%,率先融入长三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形成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是沿江城市展的兰键。充分发挥区域临江优势,以岸线资源开发及开发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若干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
--形成沿江城镇密集带。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沿江城镇群是沿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重点。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的同时,以马芜铜宜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完善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城市功能,形成产业与城镇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建成充满活力、创业与人居环境俱佳的沿江城市群。力争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其中马芜铜宜达到65%.--形成沿江港口群。建设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沿江港口群是沿江城市群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适应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以芜湖、安庆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现代港口群,并加强与长三角港口体系的衔接。力争到2010年,沿江港口群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50万标箱。
--形成现代基础设施网。现代基础设施网是沿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适应沿江开发需要,适度超前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设施,构建区域通达程度高、东向联系便捷的综合运输网,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
......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皖政[2017]59号),此文件已失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6]61号
2006年8月24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沿江城市群发展步伐,对于推进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沿江城市群发展。1990年7月,作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1995年、1996年、2002年和2005年先后四次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动沿江城市群发展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沿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优势,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规划范围与1995年规划相同,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包含市区及全椒、来安、天长)8市及所辖29县(市),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3%;2005年末人口2120.3万,占32.5%;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42.1%.其中,马芜铜宜4市以占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规划纲要重点明确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任务,提出产业、城镇、岸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与布局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规划纲要是推动沿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基础条件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沿江城市群紧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长江黄金水道,京沪、沿江、宣杭等多条干线铁路,合宁、沪蓉、蚌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群与长三角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联结广大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纽带。
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沿江城市群拥有近800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充沛,年均水资源总量400亿立方米,人均近2000立方米/年。铁、铜、硫及石灰石等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十分适宜人居。政府服务意识较强,社会安定,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基本形成。
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要素成本低廉。沿江城市群工业化水平较高,冶金、汽车、建材、家电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奇瑞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高且成本低,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综合商务成本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
沿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综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全省发展的贡献还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中心,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境外开放水平较低;思想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也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沿江城市群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沿江城市群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在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崛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沿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
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加快;沿海地区受产业结构升级、商务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产业也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势头。沿江城市群区位优越,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上具有良好的条件。
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的加大,沿江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沿海和沿江各省都明确将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沿江城市群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和生态压力将越来越大。
第三节总体思路“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基本取向,以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两岸联动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长江流域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全省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
加快沿江城市群发展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在开发路径上,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发挥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长三角和国外的产业转移。同时加快市域之间的开放力度,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发展。
--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发展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紧紧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的机遇,大力发展重化I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同时充分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生产成本,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地。
--在开发重点上,突出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继续抓好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把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突出位置,特别要加强对适宜布局工业企业的岸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构筑沿江产业密集带提供条件。
--在区域布局上,加快推动跨江合作和联动发展。在进一步加强马芜铜宜开发的同时,把跨江联动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加快和县、无为、庐江、枞阳和东至大渡口地区的开发步伐,拓展马芜铜宜发展空间,解决沿江城市群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总量偏小等问题,构筑沿江统筹发展经济带。
第四节战略定位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沿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在推动安徽展中发挥脊梁作用,带动和促进全省奋力崛起。
--全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i角、接轨国际的开放型经济区域。
--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把握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充分发挥临江通海、环境容量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壮大冶金、建材等现有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化I等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第五节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要素,加快构筑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两带一群两网”的经济体系。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财政收入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马芜铜宜4市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财政收入420亿元,年均增长19%,率先融入长三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形成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是沿江城市展的兰键。充分发挥区域临江优势,以岸线资源开发及开发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若干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
--形成沿江城镇密集带。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沿江城镇群是沿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重点。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的同时,以马芜铜宜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完善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城市功能,形成产业与城镇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建成充满活力、创业与人居环境俱佳的沿江城市群。力争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其中马芜铜宜达到65%.--形成沿江港口群。建设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沿江港口群是沿江城市群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适应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以芜湖、安庆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现代港口群,并加强与长三角港口体系的衔接。力争到2010年,沿江港口群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50万标箱。
--形成现代基础设施网。现代基础设施网是沿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适应沿江开发需要,适度超前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设施,构建区域通达程度高、东向联系便捷的综合运输网,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