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我省城镇化水平,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特制定本纲要。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到2000年,全省设市城市22个、建制镇917个,比1978年分别增加 12个和 800多个。城市非农业人口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从无到有,100-50万人的大城市4座,50-20万人的中等城市8座,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9座,万人以上的建制镇292个。到2000年,全省城镇居住人口由1978年的595万人增加到1665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2.6%提高到27.81%,年均增加0.7个百分点。其中,近十年的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由1990年的17.84%上升到2000年的27.81%,十年间提高9.9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
  (二)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与1978年相比,到2000年底,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5.78%,提高了2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76.95%,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全省城市道路总长达595千米,增长近9倍;城市下水道总长度达4200千米,增长近12倍。建设了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增强了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城镇住房建设发展较快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6平方米,增长到2000年的16.8平方米。城镇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住宅小区建设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涌现出合肥市掳由山庄和安居苑、马鞍山市珍珠圆、淮北市黎国和安庆市红旗小区等一批全国优秀住宅小区。
  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建设资金、区划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到200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为27.81%,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低8.28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到2000年底,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而宿州、六安、毫州、巢湖、宣城、阜阳等市的城镇化水平都在22%以下。三是中心城市发展缓慢,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合肥、芜湖等市城镇化水平仅为40%左右,全省22个城市中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力的大城市,合肥市的首位度仅为1.2,难以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加快发展,富民强省”这一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1、现代化导向的原则。全面推进城镇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教文卫、生活环境和城镇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水土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城镇化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3、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城镇化和工业化两者关系,实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依托城镇化提升工业化。通过城镇化引导要素集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工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产业支持城镇化,防止简单拼凑、盲目片面追求城镇人口的规模扩张。
  4、科教兴皖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的科教优势,多渠道增加科教投入,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城乡人民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
  5、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口合理迁移。同时,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
  6、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合理调整的过程,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依法制定和认真执行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
请先同意《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